7月5日,深圳证监局公告对私募机构深圳深国融前海金融管理股份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行政监管措施。据了解,该公司在从事私募基金业务活动中,存在对相关投资者承诺投资本金不受损失及承诺最低收益的情形。
同期,作为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总经理的曾波,因对上述违规行为负有责任,也被深圳证监局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资料图片)
私募基金行业监管规范不断完善,证监局明确强调要“优存量”,多地证监局也公开强调,私募基金管理者要牢守合规底线。
据贝壳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已有近70家私募机构及逾30位从业人员收到近百份罚单。其中,65家私募机构被出具警示函或责令改正以及监管谈话的行政监管措施。与此同时,近2000家私募基金管理人遭注销。
近70家私募机构收罚单,剑指信披违规或未勤勉尽责
伴随着规模的不断增加,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截至2022年末,协会已登记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9000余家。在此背景下,私募机构的监管也渐趋严格。
贝壳财经记者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证监会及各地证监局就私募机构及私募从业人员开出了近百份罚单,其中,65家私募机构被给予出具警示函或责令改正以及监管谈话的行政监管措施,同时,至少36位私募基金从业人员被点名。
从处罚原因来看,绝大多数源于私募机构及相关从业人员未勤勉尽责、未按要求进行信息披露或是未在规定时间向协会报备相关信息。
以北京信中利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为例,其被北京证监局采取责令改正行政监管措施。主要是因为其存在四大违规行为,一是作为管理、运用私募基金财产,未能恪尽职守,未能履行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义务;二是将固有财产或者他人财产混同于基金财产从事投资活动;三是挪用基金财产;四是未按照基金合同约定如实向投资者披露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情况以及可能影响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其他重大信息。
因为存在未按合同约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未按要求报送年度财务报告;未妥善保存私募基金业务相关资料三大违规行为,黄某波、胡某岗及旗下8家私募机构收到来自上海证监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此外,贝壳财经记者发现,不少基金机构被罚均与监管机构展开的私募自查工作有关。今年以来,广东、深圳、河北、厦门等多地证监局印发通知组织开展私募投资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江苏监管局在部分罚单中就明确表示,在对有关公司的现场检查发现了多个违规行为。
2023年上半年私募机构罚单一览
挪用基金财产、私募机构资金池乱象频出,投资者管理也成重灾区
从上半年的罚单来看,直接或间接挪用基金财产、私募机构“资金池”混乱等乱象依然频发。
上海易德臻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存在擅自将个别基金产品的资金划转至公司关联方等第三方账户,挪用基金财产的情况。
湖南伟大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则将部分私募基金财产投资于公司实际控制人及其实际控制的企业或项目。
开金信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信中利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也都因为挪用基金财产等违规行为被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
此外,还有不少私募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湘联控股有限公司与投资标的公司签订的服务协议中约定债券补差费用,明确年化收益率;东莞市宏商资本投资有限公司、珠海育邦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在开展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活动期间,存在为其他私募基金管理人向投资者承诺“保本保收益”的情形;深圳金凡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及相关从业人员在私募基金募集过程中,存在向个别投资者夸大、片面宣传私募基金过往业绩的情形。
在私募机构的监管方面,证监局明确强调“优存量”。河北证监局在最新一期私募基金监管通报中指出,坚持“优存量”。明确政策要求,强化预期管理,2022年推动私募机构主动注销或中基协依公告注销20家,占当年年初私募机构数量的16.95%。
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已有近2000名私募基金管理人遭协会注销,其中316家为主动注销,27家为依公告注销,其余则是被协会强制注销。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北京、河北等多地证监局发布私募基金监管通报。其中,多地证监局提醒广大投资者,私募基金只能向合格投资者募集,不得承诺投资本金不受损失或者承诺最低收益;不得通过公开方式进行宣传推介,希望投资者对通过短信、微信、电话、互联网等方式宣传推介的行为保持高度警惕。
多地证监局也开展会议公开强调,私募基金管理者要牢守合规底线,坚持“真私募”的定位,强化合规意识,提升风控水平,严格规范募投管退各环节运作,做规范的行业维护者。
此外,今年4月,为进一步完善私募基金自律规则体系,加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自律管理,促进私募基金行业健康发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起草了《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胡萌 编辑 陈莉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