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场

渔网“接上”互联网 致富插上“金翅膀”

发布时间:2023-07-31 10:34:36 来源:驻马店网

记者 付建强 实习生 沈梦媛

水泉汪村村民在赶制订单。记者 弓华静 摄


(资料图)

近日,斜风细雨,碧波微漾,记者来到西平县专探乡水泉汪村采访。

走进村中,道路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草木郁郁葱葱,没有了城市的喧哗,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然而,在这看似安静的背后,却有200多户村民正在忙碌——他们根据订单对渔具及配套产品进行分拣、包装、打单、贴单,再通过互联网销售到全国各地。

西平县素有“渔网之乡”的美誉,水泉汪村是远近闻名的电商“淘宝村”,中原地区最大的以渔具为主导产业的电商产业园就坐落在这里。目前,该园区入驻渔具企业 6家,年产值2亿元,带动就业2000多人。

从手工小作坊编织渔网到现代化的大产业园;从渔网到互联网,水泉汪村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新画卷。

鱼饵、鱼线、渔网、鱼竿、鱼护……记者走进一位村民的院中,200多平方米的场地上堆放有上百种渔具。

“我们在抖音和拼多多电商平台都有店铺,产品来自本村和离此不远的西赵村。”一名正在熟练操作机器打印快递单的小伙子告诉记者,他是水泉汪村人,也是这里的负责人,快递单早晚各打印1次,晚上7时30分之前物流车来了就能把货物全部运走,一天能接上百个订单,收入有几百元。

记者又来到另外一位村民家中,发现规模更大。院子里大大小小的包裹堆成了小山,七八排商品架上各种颜色和大小的纸箱、编织袋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几名村民坐在成堆的货物中,忙碌地分装、打包、摆放。

“平时一天也就1000多个订单,节假日有两三千个,货源来自本村和外地十几个厂家,我们在淘宝、京东和拼多多电商平台均有店铺,可以实现当天下单、当天发货。”正在打印快递单的李明辉告诉记者,在此务工的是附近的村民,一般两个人一组配合打包,一天打包1000多件,每月能挣2000多元。

在水泉汪村西侧,建设有一个占地79.8亩,总面积4.35万平方米,集生产、物流、仓储、商贸于一体的大型渔具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建成运行后,可入驻企业40多家,容纳3500人就业,年销售额将突破10亿元。

一台台缝纫机整齐摆放,一个个工人手脚麻利,脚下娴熟地踩着缝纫机,手指灵活地游走在针线和渔网之间;有的在裁剪原料,有的在熟练地织渔网,有的在打包装箱……记者走进电子商务产业园内的鑫盛达垂钓用品有限公司的生产间,一派繁忙景象。车间的每个工位旁都堆着不少待加工的渔网半成品和刚刚加工好的成品,脚踩缝纫机发出的声音和针线戳穿布料的声音回荡在这片厂房。“公司是计件发放工资,每月能挣2000多元,中午还不耽误回家做饭接送孩子。”正在缝纫渔网的村民王新红说。

西平县是嫘祖故里,渔网编织是该县的传统优势产业。2012年,水泉汪村一批有眼光、有魄力的“90后”村民,靠1台电脑、1根网线、1台打印机,让渔具搭上了互联网快车,在全国叫响了“淘宝村”的名字,水泉汪村的渔具产业发展模式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

水泉汪村党支部书记李世忠介绍,全村现有电商专业大户57户,其中资产上亿达7户。销售产品从鱼饵到鱼钩,从鱼线到渔网,从鱼竿到鱼护,共计300多种。“下一步,结合我们村的电商优势,推进与中铁物流公司合作建‘智能云仓’,打造具有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力的渔具产业集群。”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西平县渔网编织这个“老行当”也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不少人开启了“触电织网”的创业模式,为渔具产业“云上腾飞”插上翅膀。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当渔网“接上”互联网,一头连接的是广大农民更加美好的生活,另一头连接的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上一篇:7月份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公布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继续回升 下一篇:最后一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