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宫李渊,先被立为太子,不久父亲李渊禅位于他,这场皇子之间的自相残杀,以李世民的最终胜利而告终。
(资料图片)
一般来说,玄武门之变,大多数人认为是因为李渊昏庸,一碗水端不平,所以兄弟失和,以致自相残杀。
其实兄弟失和的背后,李渊和李世民父子的矛盾,才是重点所在;正因为李渊致力于打压李世民的秦王小集团,所以才导致了玄武门之变。
为什么这样说呢,贫道以唐朝的两位元谋功臣来代入说说。
大家知道任何朝代都是有着开国功臣的,像李渊定的元谋功臣,就等于是唐朝的开国功臣。
武德元年五月,李渊公布了“太原元谋功臣”名单,共十七人:尚书令秦王某、尚书左仆射裴寂及纳言刘文静特恕二死,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右屯卫大将军窦琮、左翊卫大将军柴绍、内史侍郎唐俭、吏部侍郎殷开山、鸿胪卿刘世龙、卫尉少卿刘政会、都水监赵文恪、库部郎中武士彟、骠骑将军张平高、李思行、李高迁、左屯卫府长史许世绪。
其中裴寂和刘文静二人最为特殊,说明二人功劳很大,是不相上下得。
但两个人结局却不一样,刘文静是被唐高祖李渊处死,裴寂是失宠于李世民登基以后,但怎么说也是得以善终了。
今天我们来看裴寂和刘文静二人之事,表面来看,就是因为裴寂太得宠,不仅是开国以后官拜尚书右仆射,力压刘文静这个纳言官职一头,更是与唐高祖李渊都好到穿一条裤子了,是同坐共食。
所以刘文静心里不平衡,史书上也解释道:“文静自以才能干用在裴寂之右,又屡有军功,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每廷议多相违戾,寂有所是,文静必非之,由是与寂有隙”。
所以后来刘文静被人诬陷要谋反时,秦王李世民等人是力保他是清白的,而裴寂来了一个神补刀,对李渊说道:“文静才略,实冠时人,性复粗险,忿不思难,丑言悖逆,其状已彰。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今若赦之,必贻后患”。大概意思是刘文静这个人的确有能力,但是有些小鸡肚肠,现在天下未定,就需要以杀刘文静来杀鸡给猴看,震慑下面之人。
李渊听到以后下定决心,不顾李世民等人力保,马上杀了刘文静。
但事情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我们先看看刘文静是支持谁的,刘文静是支持李世民的。
像武德元年七月,李世民为西讨元帅拒薛举,刘文静为元帅府长史。十二月秦王李世民拜太尉陕东道行台尚书令,镇长春宫以经略山东,刘文静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从镇长春宫。
而且两人早在太原起兵之时,关系就不一般了。
而裴寂呢,自然是坚定的支持跟随唐高祖李渊了,大家想想当时李世民因为战功赫赫,已经有些功高震主了,再加上有开国功臣中的刘文静支持,能不威胁到李渊的统治吗,所以李渊需要借杀刘文静,剪除李世民的羽翼,来打击震慑内部的秦王小集团及其其他派系。
可以说刘文静之死,主要在于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因为权力之争的矛盾。
而刘文静死后,李世民势力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李渊依旧是打击为主。像李世民平定山东以后,将山东的精兵强将及其谋士收入秦王府之中,还凭着“于管内的专处分”的权力,来与李渊的诏敕对抗,气得李渊对裴寂说道:“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非复我昔日子也”。意思是这小子翅膀硬了,不是以前那个听话的儿子了。
从此以后呢,李渊就开始有意无意的抬高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地位,来借此制衡秦王李世民。
由此可见秦王李世民在开国过程中战功赫赫,已经形成一个军功小集团,有些功高震主了,所以父亲李渊为了打击他,先是杀了支持他的刘文静,然后加强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权力,想制衡李世民,达到平衡效果。
当然最后是玩脱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与李世民是势如水火,李世民秦王府的力量慢慢被架空,眼看就要变成没有实权的皇子,所以最后干脆孤注一掷,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从而险中求胜,结束了与父亲李渊的对抗,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李世民在继位以后,通过纂修《高祖实录》抹黑父亲李渊、丑化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给人营造出一种李渊昏庸无能,以至于他们兄弟自相残杀的情况;其实以实际来看,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与父亲李渊的矛盾爆发下的结果,李渊想打压李世民,结果却被李世民逆袭了。
等到李世民登基以后,碍于父亲李渊还在,直到贞观三年才借故将裴寂“免官,削食邑之半,放归本邑”。不久将其“徙交州,竟流静州”。
同年又为刘文静平反“追复官爵,以子树义袭封鲁国公,许尚公主”。
这是通过打压父亲李渊的旧臣,平反支持自己的刘文静,来慢慢全盘否定父亲李渊。
所以说玄武门之变,看似兄弟自相残杀,其实背后真正的矛盾在于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二人的对抗,失败者李渊,自然在史书中被贬低了。
当然平心而论,李渊被贬低也正常,毕竟身为天下之主,搞平衡不成,支持太子和齐王压制秦王李世民,反被儿子李世民所逆袭,阴沟里翻了船,本身还是太大意了,也怪不得儿子李世民以胜利者的身份将其在史书中贬低。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